计算机工程学院

学院概况


计算机工程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按照重技能、强素质原则,培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授权的CEEAA(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要求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道德和职业行为、技术熟练程度、表达、团队合作、终身学习以及全球意识等能力的培养。

学院设有5个本科专业、2个专升本专业、1个专科专业。现有教师80%以上为双师型教师,50%以上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涉及的专业有5G、wifi-7、AIoT、Web开发、移动开发、云计算、UI/UX设计、数据可视化、AR/VR、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

学院致力打造“学习型"学院,专人负责每周为师生分享英语学习及科普学习内容,院长不定期分享学习方法,学科建设及最热门的技术等,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博学。也会充分鼓励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自主选择,从随机分配优化为智能匹配,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需求。同时打通专业及年级壁垒,达成所有年级、所有专业可共享选修课的模式,将陆续邀请国外专家分享并开设5G、AI 等课程。不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回校实习机会,一方面解决学生实习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时间专心学习一门语言或一个工具, 并通过为学生提供所学语言、工具等企业实操演练的机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开设专业

师资力量

近年来,学院与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甲骨文信息产业学院、深信服信息产业学院等,专业课教师均具备实操能力,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0%以上,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比50%以上,拥有多名思科、华为、Oracle、深信服等国内外高级认证工程师及企业金牌讲师,被企业多次评为优秀合作伙伴,获得最具影响力贡献奖等奖项。

任德盛

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兼机电工程学院顾问

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IEEE院士 1974年至78年期间获得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 1978年加入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从事交换机及信号系统研究工作 1980-1982年,任教台湾交通大学 198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期间两度担任讯息工程学系主任,并于2004年至2010年连任工程学院院长 2010-2013年,出任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首席技术官,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学荣休讲座教授 2016-2018年,任湖南大学岳麓学者 2019-2020年,任职杭州之江实验室顾问 2020-2022年,任职东南大学教授 2006年,获委任为美国国务院Fulbright Distinguished Scholar,在美国七所大学巡回演讲 2008年,获委任为英国皇家工程学院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在英国四所大学巡回演讲。

杜磊

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博士,高级工程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 天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装备学专业硕士 中国海洋大学自动化专业学士 15年高校教学科研经验,5年软件公司创业经历,10余项科研项目,10余篇学术论文,1项行业标准,8项专利。

刘丽丽

吉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 长春工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 烟台师范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 主持参与研究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1 项 发表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13项

颜彦

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 格拉斯哥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硕士

教学特色

秉承将“行业标准作为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与行业内标杆型企业的合作交流,学院成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甲骨文信息产业学院、深信服信息产业学院、UiPath软件机器人学院、Adobe设计学院。通过企业的加入,将多元的企业文化和前沿科技带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而影响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目标的设定。

所有的专业课程都采用小班制、讨论式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学院开设多个专业社团,有网络研习社、机器人社团、无人机社团、软件设计开发社团、游戏开发社团、数字媒体设计社团等,丰富并满足了学生对于多元化的需求。

硬件设施

在硬件设施方面,学院拥有教学实验室14个、国家级省级竞赛实验室3个以及PearsonVUE考试中心以和NISP认证中心。其中,网络工程专业配套实验室5个,整合了国内外先进的实验设备,实现了虚实结合、综合场景应用的实验环境,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物联网专业配套实验室6个,作为产、学、研教学服务平台,对于促进理论知识体系向实际工程项目转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设有包含数字图形图像实验区、数字绘画实验区、数字影像后期制作区、虚拟现实(AR/VR)设备区、3D打印设备区5大实验设备区的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以及与甲骨文签署的产业学院联合育人的大数据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的设立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毕业发展

根据国家战略发展,IT人才在未来的国家发展、创新以及数字化转型方面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持。毕业生多在知名企业任职或进入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有大批学生成长为国内多家行业知名企业的骨干力量。

升学代表院校(部分)

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航天第九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生入职企业(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部科技信息化局、知乎、深信服科技有限公司、领英总部、爱奇艺、北京奇虎科技、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

新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