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 | 点赞!《山东教育报》关注我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2025-03-13
近日,《山东教育报》以《青岛城市学院:着力推动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为题报道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青岛城市学院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资源整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将全文进行转发,敬请关注我校!
《山东教育报》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教育社主办。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张教育类专业报纸,《山东教育报》在山东教育新闻宣传中发挥了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也是深入贯彻“三全育人”教育格局的必然选择。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岛城市学院重视挖掘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势,将课程思政打造成思政引领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思政有效引领,帮助青年学生厘清专业知识学习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关系,实现课程能力培养和思政育人同向而行,协同发展。
01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基于“关联主义”的教学素材制作,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形式。通过“课前讨论区专项问题引导、本章节知识梳理、典型思政案例、课上问答与小组协作、课后单元测验、思政内容评价反馈”六个不同环节,实现具有交互特性的多层次教学,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落地。
运用好案例式、启发式、小组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创新多元教学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内容可循环、学习时空无限制、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过程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形式上,学校积极引入先进教学设备,如AR智慧教学平台及交互系统、AR沙盘模型等,在土木工程专业课中利用AR、VR等技术手段,既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时也深化了思政育人成效。“第一次如此真实地看到了汶川大地震的场景,看到了震后重建的中国速度,为中国点赞!同时也体会到了我所学的土木专业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VR技术重现重大事件情景,使同学在虚拟场景中结合自身的感知功能参与互动,增加了课程的体验感、获得感与使命感,也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目标实现。
02做好专业课程的课堂思政教育设计
学校针对理工科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性强的特点,充分论证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而确定课程思政的恰当融入点,使思政教育与教学内容能够顺畅结合,保证思政教育的切入合理自然。有关专业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历史传承,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注重课堂语言艺术,避免生硬说教,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认同感。
如在工程类课程中,通过实际发生的工程事故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专业所涉及的技术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将违规操作所造成严重后果的负面案例在课堂上开展师生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引起学生对工程职业道德及行业法规的重视,并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做到自我警示。进一步增强了学生遵守行业法规规范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职业价值意识,做到爱岗敬业。
03建立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
学校强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绘制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地图。结合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思政教育写入相应课程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覆盖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如在学校土木工程学院的专业课程中,通过梳理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出“专业素质、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确定了工程意识与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与工匠精神两个重点方面,聚焦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将展现工匠精神的人物及故事分层次、有计划、潜移默化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全过程。
同时,学校进一步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评价融入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将思政教育评价指标添加到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竞赛、成果表彰、教学演示、志愿服务中,强化教师有意识地开展思政育人实践。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打造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良好的专业技术能力与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先锋,土木工程学院通过顶层设计重构、教学方法革新与资源平台整合,将思政教育有机嵌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全链条,形成了“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以专业为基、以思政为魂,在工程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让每一门课都成为立德树人的鲜活阵地。
学校头条



